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同年九月,于少保病故,文渊阁大学士李嗣源接替。
      同年十二月,天坛筑成,天顺帝携百官祭天以求来年护佑大明风调雨顺。
      顺天十六年,路邦和李嗣源做出政改,优化了地方官员的行政制度,成立肃正司严查贪腐。
      但这一行为无疑动了很多人的蛋糕,一时间朝野上下暗流涌动。
      时至今日,路明册封的大明天都十二将仍然在世的还有四人,自废武功的陈羽,对朝廷失去信心的令山,出海未归的郑和,老将廖化。
      顺天十七年,西南出现驻兵大规模哗变,路邦三传令山,令山出山将其镇压,东厂锦衣卫肃正司三方查探,哗变的原因让人惊愕。
      这些卫所已经六年没有发过军饷了。
      顺天帝大怒欲军改,同年七月,官拜二品获封威武侯的胡镗在台州起兵,一路势破如竹,连克三州,朝堂上下震惊。
      首辅李嗣源和令山前往平叛,双方在西南激战两年,胡镗兵败被俘,顺天帝下令处以极刑,夷十族。
      事后东厂探查得知,近年来的吸军血都是胡镗在背后谋划。
      顺天二十一年,顺天帝路邦病逝龙塌,传位四皇子路高??。
      建元隆武。
      隆武帝路高??是一名好战的帝王,可眼下大明境内并无战事,外敌也都臣服于大明,故而让东厂锦衣卫去北境密谋激反诸国。
      东厂厂督锦衣卫指挥使领旨转道去了首辅李嗣源那里将隆武帝的想法一并告知。
      首辅李嗣源连夜进宫,一炷香后离宫,皇宫内传出隆武帝愤怒的咆哮声。
      隆武七年,隐忍多年的隆武帝终于迎来了首辅李嗣源的病逝,他将李系官员杀得杀流放的流浪,扶植了大批亲近自己的官员,并且裁撤东厂锦衣卫肃正司另立西厂。
      同年十月,北境六国反叛,连克大明数关,朝野再次震动,隆武帝祭天御驾亲征,令山劝阻无效无奈随军出征。
      出征前令山去见了观星楼的剑九黄,但剑九黄没有见他,只能转道回了府邸用信鸽给廖化传了一封信。
      「此去颇为凶险,然隆武好斗无谋,陛下待我等不薄,望元俭(廖化的字)护住大明根基。」
      出塞大军兵临玉门关,往北走了一百二十里突然天降大雪,出征大军被迫困于土木堡。
      令山建议隆武帝坚守堡内等待大雪停止,但隆武帝怕了,亲征的热血退去,这个生活在幻想里的少年天子发现亲征并没有那么简单,他想回天都,回到那炭火烘烤的暖阁里。
      所以他带军顶雪撤退,关外六国联军得知大喜,大军压上,令山断后战死,隆武帝被俘。
      朝野再再一次震动。
      廖化临危授命,斩杀了朝中一堆奸臣和投降派,重启肃正司,领着剩余的两千大雪龙骑和六千玄甲与六国死斗。
      明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天地还是护佑大明的,廖化虽老矣但银枪犹在。
      隆武帝死了,不知道怎么死的,廖化没说。
      朝中又立了年仅三岁的朱高祥为帝,是为天启帝。
      天启十三年,朱高祥加冠,廖化将大权尽数还给了天启帝,同年九月,廖化病逝于望北坡。
      天启帝痛哭,赐王号武。
      时间一晃过了七十年,大明又换了两位皇帝,这一日海边传来战事,名为大郑的军队从海上而来,迅速攻占了大明沿海州府,军情加急文书如飘雪般一封封的传到天都。
      可在位的明帝昏聩无能亲小人每日只知享乐,朝中大臣也多为土鸡瓦狗之辈,大郑军很快打到了天都,天都告急。
      明帝想起顺天帝留下的锦盒打开看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若有大夏将倾之势登观星楼」
      明帝一人登楼,当夜里一剑霜寒十四州,剑九黄只出了一剑,换来了大明延续两百载的国柞。
      大明已经存在了三百六十七年了,三次面临改朝换代的危机,但总有力挽狂澜之辈出现。
      又是一次叛军围城,这届的明帝也想到了锦盒,打开看到里面的内容连忙登上了观星楼,可他看到的是一具枯骨,手里抓着早已腐朽的酒葫芦。
      明帝嘶声哀叹。
      “天要亡我大明!”
      凡界篇结束,玄界篇开始。

第67章 大明后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