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军事问题。
广泛的民兵与成建制的正规军,究竟哪种手段对打败列强的统治更为有效,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民兵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发动,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
如同兴中会曾经发起过的起义那样,城市民兵的起义可以很容易地控制一座城市。
但对应的缺点也很明显——没有攻坚能力,也无法与正规军正面作战。
相比之下,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正规军队便可以在军事实力上与列强相对抗,但是对地区的掌控力会有所下降。
在决定武装斗争之后,军事路线上的选择往往会导向不同的情况,这在后世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有例可循。
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秦牧叹了口气,缓缓站起了身。
\"看来以诸位的局限性,仅凭口头讨论还探索不出一条切实可靠的道路。那么就请诸位跟我来吧,给你们看看国防军的情况。\"
说罢,秦牧起身走出会议厅,众人纷纷起身跟在他的身后。
一行人来到正阳门上,秦牧派人通知帝都军区,调集了三个连队到正阳门下集合,接受检阅。
这三个连队分别来自三支部队。
第一支来自近卫集团军的主力师,第二支来自保定驻防军的一个团,第三支则来自帝都民兵武装部的民兵部队。
三支部队,分别身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部队的三种军服,以整齐的队列站在正阳门下接受检阅。
在得知是总指挥下令集合三个连队后,近卫集团军司令黎元洪不敢有任何怠慢,直接派遣了麾下的一个少将率领着三个连赶到正阳门。
少将立于三支连队前,高声喊道:\"报告总指挥,部队集合完毕,请指示!\"
\"稍息!\"秦牧命令道。
\"是!\"
看着这三个连队,一些聪明人已经想到了秦牧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国家的军队应该由正规部队,后备部队以及民兵组成,拥有打总体战的能力。
相应的,在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中,武装力量同样要以正规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方式。
与敌人战斗的任务主要由正规军性质的野战部队负责。
保卫夺下来的根据地的任务,则由二线部队,即地方部队负责。同时,地方部队也担负着为野战部队补充兵员的责任。
在两支正规部队外,民兵组织同样要大力发展,既能发动群众参与斗争,也能协助根据地的保卫工作,同时为正规部队提供兵员补充。
这样的一套体系,正是三十年后,同样在帝国这片土地上红军所实行的。
秦牧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套军事体系,将后世的成功经验传递给这些大多数没参与过武装斗争的同志们。
其中,拉法格作为参加过巴黎公社的战士,对于秦牧的见解尤为支持。
&nb
第194章 军事路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