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俄军队轻轻一碰,就断了。
      沙俄初段的进击也随着奥匈防线的崩坏而完胜,使布鲁西洛夫指挥下的四分之三的军队能够更大幅度地推进到更广阔的前线。
      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归功于布鲁西洛夫独创的突击部队。
      这种以精锐士兵配以大量自动武器,在炮火的掩护下精准地对奥匈防线的弱点逐个攻击,取得了大量的战果。
      布鲁西洛夫的战术使得沙俄军队的主力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它们实施激烈突破。
      第一阶段的进攻,沙俄足足俘获了超过二十万人的奥匈军队的俘虏,缴获无数。
      但是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攻击过于顺利的布鲁西洛夫的军队由于战线被极度扩张,已经失去了局部的兵力优势。
      此时他要做的就是等,等沙俄军队总司令阿列克谢·埃弗特上将发动进攻。
      只要埃弗特发动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而布鲁西洛夫最终还是失望了,埃弗特已然秉承着他的抵御性战略,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纯粹地拖延时间。
      这给了德军和意军两支援军集结的宝贵时间。
      十一月八日,布鲁西洛夫总算是说服埃弗特向着面前的德奥联军阵地发动攻击。
      然而为时已晚,集结完毕的德军援军连同部分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将埃弗特行进攻挫败,随后与意军援军会师在加利西亚地区,准备反攻布鲁西洛夫。
      此时的沙俄防线兵力密度由于过度扩张而急剧减小,根本不可能挡住拥有装甲部队的德意联军的反击。
      即使布鲁西洛夫得到了来自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部分援军,但这仍然不够。
      十一月十二日,德军装甲部队率先发动反击,同时数十架轰炸机在空中提供了火力支援。
      沙俄防线被迅速洞穿,布鲁西洛夫急忙下令收缩防御,有序后撤。
      意大利军队紧随德军之后,不断地俘虏着被击溃脱队的俘虏,并与德军打败了布鲁西洛夫的几次反攻尝试。
      十一月十九日,沙俄军队被赶回来战役原点,布鲁西洛夫突破至此草草结束。
      这场战役本来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战果,即使是一举打垮奥匈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由于上司的极度愚蠢的错误决策,致使战机贻误,军队伤亡惨重。
      此战,俄军伤亡约五十万,奥匈军队伤亡近六十万,其中半数被俘,就连德军也损失了十五万人。
      虽然很难得地在伤亡数字上好看了一些,但是这场战役的损失并不止伤亡数字。
      布鲁西洛夫突破中,沙俄军队几乎用处了所有的支援力量,但仍然败在了同盟国军队手中。
      这相当于标志着沙俄未来反攻的希望更加渺茫。
      并且,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渐踊跃起来,并且无论如何也很难以压制。
      在这么搞下去,恐怕沙俄很快就会成为第二个西班牙。
      这正是尼古拉二世苦恼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216章 沙皇的苦恼[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