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六十七章 仁义礼智[2/2页]

失落唤响 猪头鱼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已经被老谢传过来的真气填满了,而谢老头一身妖力也只剩三四成左右。
      就在谢老头准备收回手掌之时,王中却一咬牙道:“继续,再来多点,我最多只有三刀的机会,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谢老头迟疑了一下,终于一狠心,又传输了一成功力过去。
      承受了谢老头一身七成多功力的王中,就连眼睛都开始向外凸起,才让谢老头罢手。等到转过来的瞬间,王中整个人都呈现一种诡异的浮肿姿态,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淹死的人被水泡肿了一般。
      谢老头登时便楞在了那里,脑海之中,忽然浮现出了一个久远之前的画面。
      王中伸手将刀一提,爆炸一般的力量,让他有一种不真实的虚浮感,狼牙刀的刀柄被他握在手里,似乎都在沉闷的呻吟。
      映着刀锋,王中也看清了自己现在的样子,忍不住咧嘴一笑:“啧啧,你我们这像是是要去杀饶样子吗?哈哈哈……”
      笑过之后,王中提刀便朝门外走去:“记得,乱子一起,立刻出城啊!”
      身后的谢老头恭敬的回答着:“老汉明白!”
      ……
      走出屋子的王中,只觉得自己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三两下就上了屋顶,瞬间略过了前边的院子,很快便来到了与前面学舍一墙之隔的所在,速度快到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而且连动静都没怎么发出。
      身手的敏捷得益于灵猴拳法根植,但行动的迅捷力道,就是真气带来的效果了。
      难怪练功不练内功,等于无用功,如果他能一直有这样庞大的真气,灵猴拳法在他手中一样可以爆发强大的威力。
      只不过眼下他体内的真气在处于一个不断流逝的状态,下去打拳就还是算了,最好是一刀就能将宋复生解决。
      虽然他估计能发三刀,但是第一刀是偷袭,第二刀是在第一刀没有建功的情况下,现场的常玉郎出来帮忙,重新再来一刀。
      而第三刀,就是孤注一掷且没有后果的一刀了!
      前两刀都杀不死的话,那第三刀,也就没有机会了,或许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常玉郎拖延一下时间,让他逃跑吧。
      院墙的廊檐角落,王中靠着雕成不知道是狮子还是龙头的琉璃瓦上静静站立,高大的檐角将他的身形遮了一半去,加上现在外面活动的人也没多少,就算有也不会朝着屋顶望来望去,所以暂时还没人发现他。
      前方便是学舍所在的院落,不得不,这个县城之内,对于读书人确实优厚,就连学舍都修得如此大气磅礴,将近二百张条案,一人一座,竟然也安排得绰绰有余,也不知道是临时都拼凑到了一起,还是本就有如此大的规模。
      不过这四方通透的建筑,光是占地,便是一般人家的整个宅子大了,想来不可能是临时修建的了。
      学舍之内,莘莘学子济济一堂,上首的主案之后,宽袍大袖的宋复生跪坐在地,正在对眼前的这些读书人侃侃而谈。
      “何谓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圣人有言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此之为仁也。”
      “何谓义?义者,宜也。该为即所为,所为即该为,不因果滥取不义之道,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何谓礼?礼者,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有序有规,不乱不犯,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何谓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辨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此所谓仁义礼智,圣人有言,非由外铄我也……”
      ……
      中正平和的声音,若是换了一个人来教圣人经典,或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但此刻听在王中耳朵里,却是感到了莫大的讽刺。
      这个世界的构建,有许多都是参考的现世他早已了解,仁义礼智等等文化流传,在这里得到显现,他也不觉得稀奇。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是他宋复生?这四个字从他口中出来,难道他自己就不觉得羞耻吗?
      单单就第一个仁字,他是怎么的出口的?
      他可以眼睁睁的看着山民将孩童拿去活祭所谓的河神,却不阻止,甚至还主动主持这样的事情。
      他可以因为一己之欲,将半个县城的人都扦插成为活死人。
      他哪里有半点资格和人教这个仁字?
      王中原本还有些新潮澎湃的心情,瞬间变得无限冰冷,平静的湖面之下,蕴含的是必杀的意念,但锋芒,却反而完全被平静的湖水所遮盖了。
      杀意在含蓄收敛中凝聚,一切都在等待爆发的那一刻。
      之所以他没有第一时间跨出这道院墙,便是怕自己的杀意会惊醒到宋复生,那常玉郎对他过这事之后,他一直都有注意,所以他刚才才会在凝心静气。
      但现在宋复生的所言所行,反而将杀意推向了一个凝聚的高峰,而且不露。
      再动身的瞬间,王中直接从侧方的院墙上飞腾而起,如同一只大鸟一样落在了对面学舍的屋顶上,落下之时,却如猿猴一样轻盈,没有发出一点动静。
      下方的学舍之中,也没有人关注头顶的情况,只有坐在最后一排的常玉郎惊鸿一瞥,看到了外面地上掠过的一道影子。
      常玉郎登时心情也跟着沉寂下来,在外人不见之处,双手已经开始凝结印法,随时准备配合王中发起致命一击。
      但就在这时,学舍前面的讲学忽然停滞了下来,宋复生开始抽查学生的学问。
      按照以往的惯例,都是县学里的教谕等人商量,早就会拟好名册,呈送给县令一份,县令可以在名单上点一点,然后就是看坐的近的哪个顺眼,点起来考教一二。
      可是今却出了意外。

第一百六十七章 仁义礼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