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以自己手中的财力足可以维持三州财政10年的需要,扩张2倍的军队,也可以维持3年。3年后工商业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工商业的税收就能接替农业税了。而且自己不久就要对外用兵,到时缴获的钱财还不知有多少呢。不过拗不过众文官喋喋不休的柬言,所以严斌只好与他们各退一步,将农业税订为50税1。
不过后来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三州的农业税收入并没有减少多少。因为,第一是农民的干劲更大,多种出许多粮食。第二是许多原先瞒报土地和收成的大户不再瞒报了。想想也是,这么低的税收,还冒坐牢的风险瞒报逃税那也太傻了。而低下的农业税不仅促使农民的生活得到巨大的改善,还直接促进了三州工商业的强力发展。谷贱伤农,到后来三州可以说是粮食泛滥、粮价低廉。这对于原来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影响还不大,毕竟从吃不饱到吃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但对于世家大户的影响可就巨大了。为了更多的获利,许多精明的大户人家开始投资工商业。而在从事工商业比从事农业的收益高出许多的事实面前,又有更多的大户人家进行了转产。那些转形而来的工商业主与原来的商人、工匠虽然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这一社会阶层,但他们对严斌的拥护是最坚定的,在三州的政事中的发言份量也越来越重了。
严斌治下从原来的500多万人,一下子激增到1700万人。各级行政官员大量缺乏,好在从幽州学院毕业的第一批学生顶上了工作岗位,稍解了燃眉之急。看到学长们都有了不错的从政机会,原来的太学生们也开始安心的在幽州扎根下来。再加上从三州招入了大量的学生,幽州学院的学生人数达到了近2万人,成了规模仅次于洛阳太学院的大汉第二学府。而且幽州学院的入学要求不是看出身,而是通过严格的考试择优录取,这也成为了众多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一条捷径。严斌索性在范阳城外划出了一块几十平方公里的地皮,修建了学院城。学院城中除了学员、老师、卫兵,再加上各种开酒楼、茶馆、客栈的商人和有钱人家学员的仆人。整个学院城的常驻人口达到了5万人。不时还有来学院城探亲、访友和游学的人,整个学院城倒是比一般的小城镇更为热闹、繁华。
第七十九章 三州自治(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