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出门打打工,特别是官府在冬季都有大量的修路、挖渠的工程。在这些工地干活,不提供饮食但给付工钱,工钱不多,不过对于衣食无忧的农民们来说已经足够好了。家中有吃不完的粮食,手中又有着一些小钱,这样的日子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三州的种田人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在三州的工匠们是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什么是小康。工作每天只干4个时辰,4个时辰之外再干活老板必须多付1倍的工钱,就是这样老板们还都哀求着请他们加班。老板们如果给脸色看,或是给小鞋穿,那好,立马就走人,在三州现在可不怕找不到工作。糜家、甄家还开了许多只招收女工的纺织作坊、成衣作坊。如果一家夫妻两人都进了作坊打工那日子就更好过了。家中的小孩反正去官府的学堂免费上学了,“双职工”家庭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出现了。有许多人家还会买上1、2头驴子作为代步之用,连上工也不用走路了,这在过去可是有钱人家的老爷才能享受的待遇。工钱一月一结算,粮价又低的离谱,许多工匠人家隔三差五地就全家上酒楼啜上一顿。各种消费品他们可是主要的购买力,虽然高档消费品他们还买不起,但低、中档的产品可挡不住他们的购买热情。特别是海军搞来的各种海外的产品,不光是有钱人家喜欢,也受到了工匠人家的追捧。有许多手艺精湛的工匠在积攒了一些钱后纷纷自力门户。为了留下手中的熟练工,老板们不仅给予了高工钱,在态度上也象伺候大爷般地低声下气。
那些从洛阳来的工匠现在对鼓动他们来幽州的老郑头那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经常有人会上老郑头家送上一些礼品表示感谢。以老郑头家现在的富裕对那些礼品是无所谓的,不过受人感激的感觉还是让老郑头十分满意,走在路上,老郑头连腰板也挺直了许多。现在老郑头是严斌的产业“幽州皇家家具厂”的技术总管,儿子还开了一家木工作坊。在给儿子娶媳妇时,老郑头不仅大肆操办了一下,连严斌都派人送来了礼品,这让老郑头感到倍有面子。一家3口人的老郑头家现在不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可算是步入了上层社会。做为榜样,老郑头一家也是三州众多工匠们效仿和追赶的目标。看着老郑头穿金戴银、满身珠宝骑着健驴上、下班的身影。工匠们都在暗暗使劲,憋着一口气迎头赶上。那些学徒工则努力地学着手艺,期待着有朝一日出师后也能过上老郑头那样奢侈的生活。
第九十一章 年关(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