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中年人,虽然身材不高,相貌一般,但隐隐约约中朱元璋嗅到了一丝鹰虎之气,他知道这不是个一般人。
于是朱元璋翻身下马,看着眼前这个儒生打扮的人,开口问:“先生有何见教啊?”
那中年人回答到:“素问将军胸怀大义,统兵有方,在下不才,原到将军麾下效力,助将军成千秋大业。”
哦,原来是个找工作的。
朱元璋心想,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有人来投靠,也是好事,管他怎么样,先留下再说呗。
于是朱元璋就把这个人留了下来。
当时的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个人会成为他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
这个人就是李善长。
其实,李善长在到朱元璋这里找工作之前就是个名人了,只不过当时的传媒宣传系统不发达,李善长的名气也仅仅是限于乡里之间,朱元璋并不知道。李善长自幼读书,有学问,有谋略,在地方上也算是个名士。
天下大乱之后,李善长觉得自己一身本事,应该出去闯荡一番。但他跟普通的求职者不同,他是有远见的,他知道,要想真的能混好,必须要找一个好老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朱元璋就是个好老板,于是就主动投奔朱元璋。
从选老板这个事情来看,李善长是个有眼光的人。而他的眼光又不仅仅局限于用来选老板。
有一天,朱元璋闲来无聊,就想起了这个读过书的李善长。派人把李善长叫到大帐里扯闲篇,扯着扯着,朱元璋就发起了感慨:“哎,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啊!”
这本是朱元璋的一句感慨之言,李善长却一下子严肃起来,他对朱元璋说:“上位(这是朱元璋的手下对他的尊称),天下何时能够太平,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天下怎么能够太平。”
朱元璋本来也没想出题,没想到李善长却认真作答起来了,这一答,朱元璋就来了兴趣:“那你说说,怎么才能够太平啊?”
“只要上位你领着我们继续干,天下就一定能太平。”没想到,李善长不仅有眼光,而且情商高。
他不等朱元璋插话就接着说:“我给上位讲个故事吧。”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李善长给朱元璋讲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
在故事的最后,李善长进行了总结,他说,你看刘邦也是普通老百姓出身(其实这个不完全正确,刘邦虽然身份地位不高,但的确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他也算是体制内人员,因为他毕竟还担任了派出所所长的职务),为人心胸宽广,量大容人,目光远大,善于用人,不到几年的功夫就平定了天下。现在这元朝暴虐无道,和秦朝何其相似,这也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只要你能多学学刘邦身上的长处,平定天下还算是什么大问题吗?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的话,大吃一惊。
刘邦的故事,他以前也知道,所以他并不是吃惊于李善长给他将的这个故事,他吃惊的是李善长在这个故事背后想要告诉他的东西。
刘邦平定了天下之后干了什么?他当了皇帝。那现在让我学刘邦平天下,那平定天下以后呢?
以前,除了在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之外,他从来没有想过皇帝这两个字会跟他扯上关系。
今天,李善长的话提醒了他,原来我是可以做皇帝的啊!
朱元璋看着面前这个满脸诚恳的老大哥,内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此李善长真正的成为了他的心腹之臣。
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掌书记。
掌书记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官职不好进行类比,就工作性质而言,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或者办公厅主任,说的再上档次一点,也可以叫做秘书长。
说白了,就是在领导身边,给领导服务,领导离不开的人。
李善长在秘书长的位子上干的非常出色。以后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可能也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了。
得了李善长的朱元璋如虎添翼,带着部队浩浩荡荡杀奔滁州城下。滁州城本来守城的军队就不多,见到朱元璋的大军心里慌了神,纷纷弃城而逃。朱元璋命令手下的勇将花云为先锋,带兵一个冲锋就攻下了滁州城。
占了滁州城的朱元璋正高兴的时候,接着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家人来看他了。
来的是三个人,他的侄子朱文正,他的姐夫李贞,他的外甥保儿。
原来这几个人在老家听说了朱元璋开始创业,而且小有成果的消息,于是就赶来投奔。
从此他们就留在了朱元璋的军队中,跟他一起打天下,在后来的战争过程中,他们都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
占了地盘,又亲人团聚的朱元璋正高兴的时候,突然出事了。
第十八章 朱家“萧何”初登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