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
朱元璋把他叫来,问有什么密事。
桑世杰告诉朱元璋,李扒头要谋害他。
朱元璋说为什么呀。
桑世杰就把事情告诉了他。
原来啊,这次渡江作战主要是依靠着彭祖水寨的水军才能顺利渡江,李扒头认为水军是自己的部队,这次能够取得这些胜利,自己的部队功劳最大,现在论功行赏了,什么都是他朱元璋说了算,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尤其让他生气的是,朱元璋居然下令把所有的船都放跑了,自己一下子就成了光杆司令了,这以后还怎么立足?所以他不服。
朱元璋一听就明白了。正要叫李善长等人来商量,突然卫兵进来报告,说是李扒头派人来请朱元璋吃饭。
朱元璋心里冷笑,你这玩的也太老套了吧。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玩鸿门宴。
但现在还不能直接撕破脸,因为李扒头手下还有几千水军,那可都是专业技术人才啊!以后在这长江边上活动,他们可是能发挥大作用的。
于是,朱元璋派人告诉李扒头,自己是后辈晚生,怎么能让老前辈出钱请客呢,而且自己这两天正好感冒了,不太舒服。等过两天,自己身体恢复了,他亲自宴请李大哥。
李大哥也是实在人,听几句好话,就忘乎所以了。到了定好的日子高高兴兴的赴宴来了。
朱元璋极其客气恭敬,和手下人一起不停的向李扒头劝酒。很快李扒头就喝醉了,朱元璋让人把他捆了起来,直接扔到了长江里。
然后,他派常遇春带着人马到李扒头的军营,告诉他的士兵,李扒头喝醉了,失足落水,淹死了,以后你们就直接听我们朱元帅的。
淹死了?还失足?李扒头的手下又不傻,你说淹死了就淹死了啊?你说失足就失足啊?李扒头吃的可就是水上这碗饭,现在你居然说他是淹死了?谁信啊?
但是,你不信又怎样?你说不是失足淹死了,又能怎么样?反正李扒头是不在了,现在四周都是朱元璋的部队,面前还是高大魁梧、一脸凶悍的常遇春。你还敢挑头反抗不成?于是所有人都归降了朱元璋。
这些人也成了朱元璋水军部队最初的班底,在之后与陈友谅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中,这帮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解决了李扒头的事情以后,朱元璋在太平又见到了两位专程来拜访他的客人。
客人的名字叫做李习和陶安。
他们两个人是太平当地有名的儒士,在当地是很有声望的人物。
朱元璋攻克了太平,他们知道避无可避,于是就主动带着城中父老前来相迎。
一见到朱元璋,陶安就开口说话了:“我们这些人,今天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老板啊!”
这读书人拍起马屁来,也真是稳准狠。
朱元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的部队本来就粗人多,才人少,现在有地方上的名士来投靠,他当然很高兴。
朱元璋和新来的这些人聊天,讨论当时的天下局势。
陶安对朱元璋说:“现在这个时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攻城略地,彼此争斗,但是他们中绝大数人目光短浅,想要的无非是一些金银财宝而已,根本没有平定天下、一统河山的志向。将军你亲率大军渡江而来,不掳掠,不杀人,保境安民,我们老百姓心里对将军是无比的敬服。将军这都是顺应天下百姓的善义之举,将军如能坚持如此,那平定天下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朱元璋心想,说的真好,看来还是得读书啊,这些话和自己心里想的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自己却只能放在心里想,却半个字也说不出来。
于是朱元璋虚心求教:“先生说的很有道理,和我想的一样,我下一步的计划是攻占集庆,依先生之见如何呢?”
陶安说:“好。集庆,古之金陵,历朝历代有诸多帝王在此建都,是一个虎踞龙盘之地。它南靠江浙鱼米富庶之地,北有长江天堑之险,确实是一个成就大业的好地方,将军有志于此地,真的是慧眼独具啊。”
陶安的这番分析和之前冯国用、李善长的说法基本一致,也很符合朱元璋整体的战略思路。
于是,朱元璋把太平路改为太平府,让李习做了知府,总管地方行政,让陶安留在自己身边,做了高级参谋。
另外朱元璋还下令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大元帅,让李善长做了帅府都事,基本上还是一个秘书长的职位。
朱元璋又下令清点辖区内的户籍人口,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将精壮青年编作预备役部队,把城外散居的人民都聚集起来,迁入城内。然后派手下将领分别把守各个城门,深挖壕沟,加固城池,准备固守。
就这样,朱元璋在江南的政权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但是,这当然只是他前进路上的一小步。他的下一步想迈入集庆。
朱元璋的脚步还没有走出太平,元军就来了。
第二十四章 被背叛的感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