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跟着郭天叙、张天佑没有出路,要想混得好只能跟着我朱元璋。
这是他的第一层意思。
他的第二层意思是要测试陈埜先。
之前冯国用劝他的话,他虽然没有采用,但不采用并不表示没听没记。其实在看人和用人这一点上,朱元璋绝对能甩冯国用几条街。
朱元璋确实爱才,但是相对于一个人的才华来说,他更看重的是忠诚。他对人有着极其敏锐的判断力,从他见到陈埜先的第一面起,他就嗅到了背叛的味道。
之前朱元璋已经尝试过纳哈出和李扒头背叛他的感觉了,所以这一次他的心里已经很平静了。
于是朱元璋敬着他,也防着他。
朱元璋这次之所以让陈埜先的部队去打集庆,就是要看看他们的实际表现,而把陈埜先留在太平,是为了防止他临阵倒戈,到时候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测试的结果很明显,陈埜先不能留。
但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除掉他,朱元璋还要好好想想。
集庆没有打下来,但朱元璋也并没有闲着。
朱元璋派手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人分别出兵,陆续攻占了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渐渐形成了对于集庆的包围之势。
就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时候,朱元璋在政治上却受到了猛烈的攻击。
进攻的人是郭天叙和张天佑。
虽然这两位同志能力没有朱元璋强,实力没有朱元璋强,但是地位却要比朱元璋高。
名义上讲,郭天叙、张天佑才是这支队伍的一、二把手,朱元璋也得听他们的。于是他们就处处刁难朱元璋,处处给他掣肘,朱元璋说一,他们非要说二,朱元璋说往东,他们非要往西,很多事情让朱元璋都非常难办。
朱元璋明白,这种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
濠州城里,郭子兴与孙德崖、彭大与赵均用的例子还血淋淋的摆在眼前。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他们这支队伍也必然因内耗而自己慢慢死掉。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思考的结果是郭天叙、张天佑不能留。
哎,陈埜先不能留,郭天叙与张天佑也不能留。
朱元璋继续联想,于是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在他心中慢慢形成了。
龙凤元年的九月,朱元璋开始组织第二次攻打集庆的战役。
这一次比第一次进行了更大的战略动员,郭天叙、张天佑与陈埜先悉数出动,带着军队向集庆进发。
很明显,这是一个圈套。
陈埜先与起义军不是一条心,而且已经和元军暗中勾结很久了,这些情况,朱元璋通过安插在陈埜先身边的卧底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让陈埜先去打元军,这根本不是挥出去的一把剑,而是能把自己炸的粉身碎骨的炸药包。
朱元璋当然不会粉身碎骨,因为他希望粉身碎骨的人是郭天叙和张天佑。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就算是没有陈埜先拖后腿,郭天叙和张天佑也肯定打不下集庆来,那之所以还让他们俩去,而且还让陈埜先跟着,就是让他们去送死的。
对,这就是朱元璋的计划,让元军杀死郭天叙和张天佑,这是最皆大欢喜的结局。
因为朱元璋还不能亲自动手,那个时候他还承受不了这样的骂名。
为了让这个计划更为保险一些,他还特意安排了陈埜先,他知道真的到了集庆,陈埜先肯定会到元军那一边,到时候,郭天叙、张天佑两面挨刀,那就必死无疑。
事实上,朱元璋还是看错了陈埜先。
陈埜先没有让郭天叙、张天佑陷入腹背受敌、四面楚歌的痛苦境地,相反,他让这两个人高高兴兴的死去了。
陈埜先能在元末天下大乱的局面中登上舞台走两圈,那肯定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虽然跟元军勾勾搭搭,但这次却没有让元军帮忙,他自己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郭天叙、张天佑和陈埜先带兵到了集庆以后在城外驻扎下来,三人约定第二天全军发起总攻。
结果当天晚上,陈埜先派人来请郭天叙和张天佑,说请他们喝酒,也正好商量商量明天的攻城计划。郭、张二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就兴冲冲的到了陈埜先的军营,三个人喝酒聊天,非常高兴。等到喝的差不多的时候,陈埜先突然翻脸,大喝一声,埋伏在帐外的刀斧手一拥而入,擒住郭天叙和张天佑,二话不说,就给砍了。
郭、张二人的部下听说自己的主帅被杀了,一下子就没了主意。
这个时候,陈埜先和城里的元军联手攻打红巾军,红巾军大败而逃。
虽然没有按照预想的借刀杀人之计进行,但结果是同样可以让朱元璋满意的。
第二十五章 借刀杀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