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他的手下做了错事,而且还不知道是隔了几级的手下,就算要处理,最多也就是个领导责任吧。
负领导责任就要斩首,这也太夸张了吧。
一众将军都惊的说不出话来了。
这个时候还是李善长反应快,他扑腾一声就跪下了,他对朱元璋说:“属下犯事,并非徐将军之过,真要追究,也当一级一级细查。徐将军对上位忠心耿耿,屡立战功,虽有管束属下不严之过,但绝对罪不至死,现又要领兵出战,未临阵杀敌,就先斩大将,是兵家大忌,恳请上位三思,免徐将军死罪,允其待罪立功。如后有过,再行惩处。”
听了李善长的话,众将也都反应过来了,纷纷称是。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脸上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怒气,他微微点着头,对徐达说:“徐达,你本来是死罪不逃的,但李先生的话也确实有些道理,而今李先生与诸将都为你求情,今天就暂缓你的死罪。允你待罪立功,如果攻克镇江再发生士卒违反军纪,为害百姓之事,到时定不轻饶。”
徐达连忙磕头答谢。
众人上去给徐达松了绑,搀扶着他走出了朱元璋的大堂,回到了自己的帅府。
徐达一一谢过了众人的救命之恩。众人也都拱手回应。
只有李善长握住徐达的手,若有所思的说:“实不敢愧领徐将军之谢。”
送走了众人,关上了府门。
徐达终于笑出了声,因为他憋得太久了。他知道朱元璋是个好领导,但他没有想到,朱元璋还是个好演员。
原来这一切全是朱元璋导演的一场戏。
朱元璋十分重视军队的纪律问题,之前他就有过多次整顿军纪的行动。这一次在徐达出征之前,朱元璋又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之前打仗,朱元璋都是亲自参与的,因为有他在能够以身作则,下面的士兵也还不敢太放肆。
占领应天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朱元璋的军队正在向一个政权进行转变,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军队统帅了,他需要慢慢的变成一个政治家了,他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所有的战斗都亲自临场指挥、冲锋陷阵了。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部队规模逐渐扩大,成分也变得很复杂,人员素质也都不一样,于是军纪成了他心中忧虑的大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朱元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杀鸡儆猴。
而在军队中,徐达是除了他以外,地位名望最高的人,拿他开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是徐达为人确实是太谨慎了,根本找不到开刀的借口。况且徐达能力太强,真要开刀他也必然舍不得。于是他就想到了和徐达演双簧这一办法。
朱元璋并不是真的想杀鸡,他主要的目的还是儆猴,所以只能演双簧。
徐达比不过朱元璋,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好演员,所以整个表演过程中,只能闷头不说话,而不能像朱元璋那样挥洒自如。
而也正是徐达这样的表现,露出了破绽,才被李善长发现。
试想一下,一个人要被杀头了,而且还并不是什么非杀不可的重罪,就算是再冷静的人也不可能不辩解一句啊!
徐达一句都不辩解,当然不正常。
李善长是何其聪明的人,他很快就明白了这是一出双簧。他也是一个天生的演员,于是自动入戏,配合着朱元璋成功的完成了演出,避免了一起重大演出事故的发生。
徐达不是不会演戏,之所以我们觉得他演技不行,主要因为这是在和朱元璋这个老戏骨做对比。就好像现在很多的小鲜肉,老是被吐槽没有演技,其实也不能完全说他们没有演技,主要还得看是跟谁比,如果跟我比,那肯定还算是有演技的,如果跟真正的老戏骨比,那被爆成渣也没什么奇怪的。
徐达的演技在朱元璋面前不行,但在手下人面前还是可以的。
回到驻地的徐达虎着脸训斥手下的将领,把朱元璋如何要杀他的事情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讲了一遍。最后他进行总结讲话:“我这颗套袋只是暂时扛在肩膀上,这次出征如果打不了胜仗,肯定就要保不住了。如果侥幸打胜了,但是你们下边人又不出现不遵军纪的情况,这颗脑袋也同样保不住了。告诉你们,如果你们敢让我的脑袋搬家,那我一定先让你们的脑袋搬家!”
经过他这么一说,手下人都吓了一大跳,立即回去整顿纪律。
就这样,一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部队出发了,没多久就把攻破镇江的捷报传回了应天。
与捷报一同传回来的,还有朱元璋手下密探的一份报告,报告里提到,徐达的部队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老百姓就跟平常一样安安静静的过日子,就好像根本没有发生战争一样。
朱元璋很高兴,从此以后他的军队的军纪问题基本上走上了正轨。
第二十八章 演个双簧暖暖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