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最低限度也是要保证不被直接打死,如果直接打死了,以后还怎么玩,还哪有什么机会搞防守反击啊!
最后,还要有反击的能力。防守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敌人打倒,而这个必须要求有进攻的能力,就是建立在防守基础上的进攻。
当然具体防守和进攻的运用要根据你自身的实力和对方的实力来确定。
如果你的实力远远落后于你的对手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防守反击;如果你的实力与对手旗鼓相当或者是稍微超出对手的时候,你可以用攻守平衡的方法;如果你的实力能够碾压对手的时候,那就不需要什么战略,直接上去就是一顿胖揍就可以了。
朱元璋那个时候尽管没有nba和足球联赛能看,但是他对于这些战术的使用也是十分娴熟的。
例如,后来跟陈友谅交战中守太平,守洪都,最后决战鄱阳,用的就是防守反击;而剿灭张士诚的时候用的就是攻守平衡;等到建国以后剿灭北元,直接就是全面碾压,追着你打,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广积粮,是经略,也可以称为经济策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资本是政治的保证。
资本就是钱,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
要来钱,就得靠发展经济。经济发展的如何直接决定着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稳定是社会统治的根本。部队打仗肯定需要钱,需要粮,人民生活也需要钱,需要粮。那这些钱、这些粮从哪里来呢?一般来说有两个路径,分别叫做开源和节流。
先说这个节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节约,不浪费。
这个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放在那个时候讲是有问题的。因为朱元璋的那个时代,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人们没有东西吃,吃树皮,吃草根,吃树叶,有的还吃观音土,最后甚至发展成人吃人。这哪里还会有一点点浪费,你想通过节流去广积粮,那怎么可能实现。
于是只能开源。
开源就是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要想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就得弄清楚旧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那旧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呢?在朱元璋起兵那个时代就是抢,部队打到哪里就抢到哪里。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大家都抢,可是东西就那么多,你抢走了,我就没得抢了,一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啊。而且我们的队伍是要夺天下的,天天抢来抢去,以后谁还会拥护你?谁还能支持你啊?所以不能抢了。
不能抢了怎么办?朱元璋想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个是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种田,努力在他所能控制的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农业慢慢发展起来了,老百姓手头的粮食渐渐多起来了,不仅自己够吃了,而且还有不少结余。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征税,补充军队的军饷和供应政府的财政支出。
第二个是屯田养兵。简单说就是军队自己种地,搞生产建设兵团,自己养活自己。士兵在战时出战,闲时种田,保证自己的粮食供给,有效的缓解了政府的财政紧张,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屯田养兵方面,朱元璋还树立模范典型,他就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康茂才。
康茂才是在朱元璋攻克应天的时候投降的,此后就一直追随朱元璋左右。这个康茂才打仗是一把好手,此后在跟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中,包括明朝建国后的南征北战都有他的身影,这里暂时不说他军事方面的表现。
这里重点要介绍的是他的另外一项才能。他的这项才能就是兴修水利、开荒种田。
康茂才虽然是员武将,但是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事情兴趣十足。朱元璋也了解他的这个喜好,特意为他设置了一个官职,叫做都水营田使,翻译过来就是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主管军队农业生产工作。
对于这个工作,康茂才做的非常用心,效果也非常的好。屯田的第一年,康茂才的部队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粮食,除去他自己部队消耗的七千石以外,结余是八千石,全部供应了其他部队的军需。
朱元璋对此非常高兴,对康茂才进行了大力褒奖,并且将他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广泛宣传。
从此以后,朱元璋的部队大力搞屯田,不仅有效地保证了部队的军需供给,而且缓解了加在百姓身上过重的赋税,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
朱元璋统治地区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很快在经济实力上就有了极大的提升。
屯田养兵从此成为朱元璋保障军需供给的重要手段。
第三十三章 九字真言(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