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七章 刘基出山[2/2页]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卡卡卡卡卡K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而是规矩的面子。
      读书人的规矩。
      他们这些读书人在之前都是做过元朝政府官员的。所谓一臣不事二主,现在突然让他们改换门庭,投到朱元璋的麾下,这在面子上是说不过去的。
      而读书人最重视的也就是个脸面问题。
      孙炎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两次派使致书,他们两次拒绝,该保的气节也保了,该争的面子也争了。
      等到第三次,孙炎亲自登门的时候,一切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了。
      来的三个人是宋濂、章溢、叶琛。
      没来的人是刘基。
      刘基不是不想来,他只是不想这样来。
      刘基是什么人啊?他在我们民间传说中可是可以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啊!
      民间不是有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嘛。诸葛亮那么厉害的人物,也不过就是三分天下,而刘伯温能够一统江山,那岂不是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啊?
      既然刘基比诸葛亮厉害,或者说至少两人实力均等吧。那刘基的待遇是不是应该向诸葛亮看齐啊?
      大家想一想,诸葛亮出山是什么待遇?
      三顾茅庐啊!
      一把手刘备带着当时的二把手关羽、三把手张飞亲自出面邀请啊!而且诸葛亮出山以后很快就直接干到了二把手啊!
      刘备亲自出面邀请诸葛亮,而且一请就是三次啊!你朱元璋为什么不能亲自来请我刘伯温啊?别说三次了,你一次都没有啊!
      这是刘基的想法。
      孙炎知道他的想法。
      同时孙炎也知道,让朱元璋亲自出面那是不可能的。
      刘基身负诸葛亮那样的才华,也胸怀诸葛亮那样的梦想。但可惜要选择他的老板却不是刘备。
      三国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环境,刘备又是什么样的君主,这一切难道能够和现在的局面,和朱元璋这样的人物完全类比吗?
      没有请动刘基的孙炎还在想办法,刘基的家人就来了。
      原来刘基在委婉的谢绝并送走孙炎之后,心里也很是忐忑不安。
      刘基很欣赏孙炎,因为孙炎虽是武将,却有一番儒士风度,这一点很合他的胃口。他想着既然孙炎这样的人物都心甘情愿的为朱元璋做事,那想必这朱元璋也不会是普通人物。
      而且,刘基平时还听自己的仆人讲了很多关于朱元璋起兵打仗、保境安民的故事,虽然他知道其中有不少演绎虚构的成分,但是也基本能够看出来朱元璋还是有能力的。
      刘基很犹豫,于是他决定先试探一下。
      刘基派了自己的仆人带着家里一柄祖传的宝剑来到了孙炎那里,献给了孙炎。
      孙炎看了这个礼物,哈哈大笑,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刘基的意思。
      第一,我刘基是有宝剑的,但是我不用,我献给你用;第二,你用我的剑不要伤害我。
      翻译过来就是:第一,我是有能力的,但是我的能力不会用来对付你们;第二,我不主动对付你们,你们也不要来惹我,我们互不干涉。
      孙炎没有收下这把剑,而是把他还给了刘基。
      随剑一起送回去的还有一封信,准确的说是还有一首诗。
      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意思就是,刘先生是汉人子孙,有着一身的才华能力。这是先把刘基恭维一番。
      接着撂下两句狠话:“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帝血染桃花痕。”这就是比较的威胁了,你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对不起了,只能血染桃花了,意思就是如果你刘基不听招呼,保不准朱元璋老板可能就要开杀戒了。
      那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孙炎也给出了解决方案:“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这就是告诉刘基,我现在把这把宝剑还给你,你自己拿着去献给朱元璋,这样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样啊!
      刘基不是傻子,话已经都说道这个份上了,那还坚持什么啊!他本来也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没想到试出来的不是刘备,却很有可能是曹操,那还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从了吧。
      于是刘基就来到了孙炎这里。
      临行之前,刘基的家人劝他,把自己的队伍带上,也算是自己的嫡系团队,到了朱元璋那里也好有个照应。
      刘基拒绝了。
      刘基知道,他自己虽然善于谋划,但绝对不是带兵的将才,这些人马到了朱元璋那里肯定得分拆给其他的将领,对于保护他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而且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要他的命,那这些人也无非是能在他黄泉路上跟他做个伴而已。
      于是,刘基孤身一人到了孙炎那里。
      孙炎很高兴,他终于完成了朱元璋交办的任务。
      经过简单的休整,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个人于至正二十年的三月份被送到了应天,也就是朱元璋的驻地。

第三十七章 刘基出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