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朱元璋的思路是玩了命的低调,闷头发大财。
彭莹玉的思路是使劲的高调,能有多炫就搞多炫。于是在他起兵没多久,地盘还没有多大的时候,就建国了。
他们建立的国家名字叫做“天完”。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号。
关于这个国号,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曾经有过解读,我觉得很正确。
当年明月做了一个拆字游戏,把“天”子拆成“一”“大”,把“完”字拆成“宀”“元”,也就是说分别在大元两个字上加上一个能够盖住他们的东西。
这个意思简直是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盖过你大元。
虽然这个国号也不能说是有什么不好,但是总觉得这有点像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意思,显得格局不够大气。
建了国,自然就要有皇帝了,那皇帝当然不是别人,就是弥勒佛转世的徐寿辉了。
于是徐寿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皇帝。
越搞越炫酷的彭莹玉和徐寿辉正意气风发,但他们的好日子也过到头了。
我们之前不止一次说过,元朝政府面对全国范围内爆发的起义军,想进行全面打击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只能有所取舍,选择重点突破。而他们单一化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的突破方向是按照闹出动静的大小来确定的。
彭莹玉、徐寿辉已经搞得这么酷炫了,元朝政府不可能不重视他们啊,重视的直接后果就是玩了命的往死里打。
当一个人集中全部精力去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事情会办的很不错。
元朝政府集中精力专打这个“天完”政权,结果成效很显著。著名的革命理论导师、反元斗争活动的重要领袖、天完国的实际控制人彭莹玉不幸壮烈牺牲。
“天完”政权的实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徐寿辉带着残余的队伍东躲西藏,躲避着元军的追捕。
好在北边刘福通的部队又闹腾起来了,元朝没有办法,只能抽调兵力去对付刘福通,这又给了“天完”政权喘息之机,徐寿辉的队伍就又重新慢慢的发展起来了。
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正月,徐寿辉正式把都城迁到了汉阳。
这个时候的徐寿辉花瓶作用表现的更突出了。
以前彭莹玉在的时候,徐寿辉虽然主要是以花瓶的形式出现,但彭莹玉还是比较够意思的,起码在形式上还是尊重这个最高领导的。但是彭莹玉死了之后,徐寿辉的日子就真的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那个时候,军权完全掌握在丞相倪文俊的手中。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军权也就有了政权,整个整个“天完”政权的所有权力全部被倪文俊控制着,徐寿辉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具体情形可以参照三国时期的曹操和汉献帝。
我们都知道,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他可是反抗过的,他曾经和自己的岳父密谋,打算诛杀曹操,结果事情败露,最后失败了。
同为傀儡的徐寿辉与汉献帝相似,他也要反抗。而且徐寿辉比汉献帝好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反抗是卓有成效的。
徐寿辉是个傀儡,国家权力全部掌握在倪文俊手中,但他却并不是个光杆司令,他的手下也还有一帮子人愿意帮他,其中最主要的是四个人,他们号称徐寿辉手下的“四大金刚”。
这“四大金刚”分别是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他们这几个人在当时基本上还是忠于徐寿辉的。
这里要插一句,为什么四大金刚有三个是“普”字辈的呢?
其实这个还是跟彭莹玉彭和尚有关。
彭和尚秘密传教,接纳信徒入教,入了教,加入他们的组织,就要统一起个名字,就相当于出家当和尚要起个法号一样。
“普”这个字就是彭和尚早期的信徒起名用的字,凡是带“普”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彭和尚早期的弟子。
在“天完”政权里,除了前面三个“普”字辈的人外,还有杨普雄、项普略、况普天、欧普祥、陈普文等很多名字带普的人,这些都应该是彭和尚的弟子。
徐寿辉不想当傀儡,于是他就跟手下的四大金刚商量,想要除掉倪文俊,自己掌握实际权力。
巧合的是,倪文俊也正在谋划着同样的事情。
第三十九章 “天完”徐寿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