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十章 不择手段陈友谅[2/2页]

我心中的大明王朝 卡卡卡卡卡K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大金刚”。
      陈友谅首先逼走了丁普郎和傅友德,然后又找借口杀了赵普胜。
      最后剩了一个邹普胜也只能乖乖的听陈友谅摆布了。
      “天完”政权完全掌握在陈友谅手中了。
      陈友谅是个渔民出身,而且还自学过一段时间的文化知识,算是个初级知识分子。他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狠手辣,什么事都敢干。
      因为是知识分子,所以陈友谅有见识。他明白元朝政府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垮台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而他真正的敌人是全国各地的这些起义军们。因此他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自己反元统一战线的战友。
      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和他不仅靠的近,而且朱元璋处于他的下游,地理位置上,他占有很大的优势。
      陈友谅的战略规划是先取朱元璋,再继续顺长江而下取张士诚,然后控制整个南方地区。等待北方元朝政府军和刘福通的军队两败俱伤,他再提兵北上,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五月,在基本搞定内部矛盾之后,陈友谅挟持着徐寿辉亲自带兵来攻打朱元璋了。
      陈友谅的第一个目标是太平。
      太平的重要性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朱元璋当然也知道太平的重要性,因此他安排了手下的勇将花云带着重兵在这里驻守。
      太平城一面临近长江,这本来是它的一个重要优势,但在陈友谅的军队面前却成了最大的劣势。
      因为陈友谅有水军,还是当时力量最强大的水军。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对于江河湖海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且他是长期盘踞长江上游,自然懂得水军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加大力气建设水军。
      陈友谅的麾下有着巨大无比的战船,那船大到跟太平城的城墙一边高,士兵可以直接从船的甲板上跃到太平的城楼上。
      面对这样的部队,防守起来就变得相当困难了。
      面对倾国而出的陈友谅的部队,再加上战斗力如此之强的水军,朱元璋的部队也毫无还手之力,城池很快就被攻破了。守将花云不幸被俘,但他坚持不肯投降,最后被乱箭射死了。
      轻松攻克太平的陈友谅志得意满,“天完”政权现在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下了,现在又占领了朱元璋的重要军事据点太平。自己手中又有着强大的水军部队,下一步攻占应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打下了应天,消灭了朱元璋,那只剩下一个张士诚,而灭了张士诚,简直是易如反掌啊。
      那接下来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他陈友谅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呢?
      当然还是有的,最直接的阻碍力量就是徐寿辉,毕竟徐寿辉现在还是“天完”的皇帝。
      这个阻碍对于陈友谅来说很简单。
      一个字,杀。
      既然能杀倪文俊,当然就能杀徐寿辉。
      道义二字,在陈友谅那里简直是一文不值,他不管什么领导,什么战友,只要是阻挡他前进的人,一律都可以除掉。
      于是他派人用大锤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杀了这个一表人才而又毫无用处的“天完”皇帝。
      干掉了徐寿辉,陈友谅自己就要做皇帝了。
      通常来说做皇帝是个大事,肯定要经过认真准备的。但陈友谅不是通常的人,肯定不做通常的事。当时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根本没有条件组织一场正规的登基仪式。
      陈友谅倒也不挑剔,既然不好准备,那就索性不要准备,一切从简。
      来不及挑选黄道吉日,那就不要选了,碰上哪天算哪天。来不及修建宫殿,那就不要修了,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一下吧,于是就选了采石矶的五通庙作为临时行宫。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里,陈友谅在一个破庙里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叫做汉,年号定为大义。
      当了皇帝的陈友谅更是不得了,踌躇满志,准备直奔应天。

第四十章 不择手段陈友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