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老郑对于肖晓阳的命令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的,因为他认为肖晓阳完全不脱离了实际,完全不管基层部队作战的实际情况。
但是当他听完邓班长的分析以后,他也不得不跪邓班长点个赞,老邓的表现已经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不仅仅是优秀,简直就是一个非常卓越,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指挥官。
别人也许不太懂邓班长的这一系列解释和命令下的意图,但是老郑在第一时间就领悟到了。
其实现在老邓的想法就是所有的战术行动全部要沿着枯涸小道沿线展开,一旦战事不顺,可以提供给二班的选择就很多,是打还是撤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枯涸小道的特殊性,敌人的追击部队想要快速追击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其实实际上只有二班的两条脚跑得够快,敌人是怎么也追不上的,而且就算二班的速度不如对手的速度,但是通过东西两岸的反复穿扎也能完全把敌人的追捕行动给彻底打乱了,而且枯涸小道河谷的特殊地形情况,让整个地质也就是我们的实际路径过在推进过程中非常的不稳定,这一点二班是领教过的。
更重要的是,邓班长这个时候提出的这个在枯河小道东西两岸反复穿插的战术,实在是太奇妙了。虽然老郑不知道,这个想法是不是一直存在于邓班长的脑海里,但是现在邓班长提出的这个战术,基本上一下子就把整个二班的战术和战局全部都盘活了,想要在枯河小道两岸抓住二班也就意味着敌人必须要同时在枯河小道东岸和西岸部署重兵形成一个推线。
暴风雪的天气加上枯河小道特殊的地形,实际上在战场上是将枯涸小道的东岸和西岸切割开来了,枯涸小道士属于敌人整个战场的一条缝隙或者说是一个黑洞,想要在枯河小道抓住二班这种小编制的部队,其兵力的投入是极大的,而且抓不抓得住还是一个问题,就算是在夏天都不一定抓的住,更何况是在暴风雪的夜里,可以说如果说一直坚定的执行反复穿插于枯河小道东西两岸的战术,那么二班的生存率将大大提高,但是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在于,如果在枯河小道两岸穿插是不是能够给敌人足够的刺激。
实际上这个刺激刚刚好。完全满足团长的要求。以二班现在的位置而言,距离栗子山实际上是比较远的,或者说距离栗子山北侧是比较远的,但是如果二班一旦继续南下,沿着枯河小道直接走到边境线,然后从折角处向栗子山进发,那么对于,583纵队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潜在危险,虽然说二班不一定能够堵住583纵队撤退的道路,但是二班一定能够在583纵队的侧腰,狠狠的扎下一根钉子,让583纵队坐立不安。
更为关键的是,枯河小道对于防御方的敌人而已,是一个黑洞,是一个战场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对于二班而言,却是一条可以利用的生路。这样一来实际上二班并不能算是一支孤军,二班是可以通过枯河小道和774团其他的兄弟部队取得联系的,甚至可以说,假如战争需要,774团要越过边境线,那么沿着小道向北推进,也是774团唯一的选择,某种程度上而言,二班甚至可以算作是774团整个团的前站。而对于其他的战士们而言,他们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有生的希望的,对于人而言,生给人带来的动力远远要比死亡给人带来的动力更大。希望是人一切奋斗的源泉。
正是因为沿着库和小道左右两岸反复穿插的这个战术,太过于精妙,在这一刻老郑对于邓班长是有充足的信心的,他认为邓班长实际上对于整个战术行动的安排是有一个大致的计划的。老郑觉得邓班长不仅仅有a计划,b计划,还有c计划,甚至d计划,现在实际上二班的作战是非常灵活的。时间上没有了限制,尽量生存下来。作战地域的枯河小道地区反复机动,也就不存在了迷路的风险。而且枯河小道可以看成是774团联系,二班的一根有效的线,现在二班和774团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孤立的。
不仅仅是老郑想通了,其他所有的战士听到邓班长决定在枯河小道两岸,反复穿插的时候都意识到整个战局可能都发生了变化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混战(11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