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三十二章 倒戈[2/2页]

穿越之芙瑶二嫁 总是忘拿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皇帝扫视了下面恭恭敬敬站立的百官,刚想晃晃手退朝。太子却朝身后使了个眼色,一个御史便站了出来,大声说到:“臣有本启奏。”
      “哦,陈爱卿何事啊?”皇帝的声音幽幽传来,虽然听声音有些虚弱,但仍不乏威严。
      那姓陈的御史瞅了一眼太子,对方微微点了点头,他便昂然大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要弹劾工部侍郎曾于谦。去年其母去世,他却并未为母丁忧,实乃不忠不孝,欺君瞒上,该当死罪!”
      曾于谦?皇甫然心头一跳,怎么,自己为数不多的几个支持者之一,太子也要下手除去么?
      去年曾母去世的时候,他是知道的,当时曾侍郎曾特地到府上去找过他,可工部是个钱袋子,这位曾侍郎自然不愿意回乡为母守孝三年。若是三年过去了,这京城里哪儿还有他的位置?
      当时适逢南方洪水灾害,百姓流离失所,工部本就因为此事忙的一塌糊涂。陈师爷便出了个妙招,让曾侍郎将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压了下来,秘密发丧,而自己对外坚持每日在工部忙碌,若是日后真的有人问了起来,也好有个由头,就说是为了百姓,哪怕强忍悲痛也要尽忠职守,绝不辜负圣恩。
      一听陈御史将剑砍到了自己的脖子上,曾侍郎立刻跳了出来,为自己辩解。可太子那边的阵营人多势众,七嘴八舌,哪里轮得到他插上嘴。众人皆知曾侍郎依附于皇甫然,最近皇甫然和太子打的火热,又碰上老皇帝生病这个紧要关口,人人都偏向太子些。一时间,曾侍郎竟然隐隐有坐实罪名的迹象,脸色惨白,只是紧紧盯着皇甫然,对方却好似稳坐钓鱼台,静静的等着。
      也难怪曾侍郎心急,欺君这罪名,可大可小,若是真的被坐实了,杀头都不为过,他自然是害怕的。可看皇甫然,却是嘴角含笑,用眼神示意他等着。
      整个大殿上百官叽叽喳喳,如同一锅煮沸的开水一般。突然纪侯爷站了出来,众人一见他出来,声音立时便小了些。纪侯爷冲宝座上的皇帝行礼然后说道:“微臣有话要说。”
      皇帝早就被吵的有些受不了,脑袋直发蒙,只是苦于病后身体虚弱,说话的声音太小,虽然很想制止这场闹剧,可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一见纪侯爷出来,登时大喜,忙点点头。
      见皇帝同意,纪侯爷亮开嗓门,压过了一片吵闹声:“微臣认为,曾侍郎隐瞒丁忧之事,陈御史所说应该属实,他身为御史,本就有遇事上谏的职责。曾侍郎不孝不忠,虽皇上广施仁政,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此言一出,太子那边纷纷称是,曾侍郎脸色发白,双腿一软,差点要瘫坐地上。便是连皇甫然的脸色都猛地一变,怎么,这纪侯爷背叛了之前的誓言,准备要倒戈么?
      皇帝一听纪侯爷这样讲,沉吟着点点头,大殿上此时倒是一片寂静。看父皇若有所思的样子,皇甫然一咬牙,便要准备开口替曾侍郎求情,拼着让父皇厌恶一时,也要保住自己手上这一张重要的牌才好。
      他刚要往前踏一步,眼神扫过纪侯爷,却看见对方目视前方,却轻轻的摇了摇头。心里一顿,脚步便停了下来,仍然站在原地。只听纪侯爷似乎是在自言自语般地讲道:“但是,臣记得那年似乎南方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水患?”
      他虽然貌似是在自言自语,但嗓门却不见小,况且此时大殿上非常安静,这句话清清楚楚的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甫然心中一松,登时脸上变有些喜色,他已经明白了纪侯爷的用意。
      老皇帝听到这句话,点了点头,沉吟着说:“是啊,那年的水患啊,呼啸而来,淹没了多少村庄啊!”
      听到这话,百官似乎都陷入了对当年惨状的回忆。那年的水灾,百年一遇,举目望去,处处都是汪洋,村庄,田地什么都没有了,牲畜,人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晃晃荡荡,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处处都是哭声,令人听不敢听,看不敢看。水灾过后,流民颠沛流离,远离家园,为了一口粮食,还起了几次暴乱,朝廷出了赈灾,还要派兵镇压暴乱。
      那一年,对百姓,对朝廷都是极其悲惨的一年啊!

第一百三十二章 倒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