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禅师和小偷(附录:《宝积经》1概说)[2/2页]

缆镇语录 沈志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那场“审判”。事实上,这种来自于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与这种能量建立沟通机制,并通过它参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从而提升整个人生之格局,且影响下世。
      附录:《宝积经》1概说
      第一期
      《宝积经》概说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盘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宝积经》与《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
      《宝积经》有大小之分:《大宝积经》,共120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
      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
      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只有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
      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有二十七会新译,其中多数还是参酌旧本重出的,纯粹的初译本只有十一会。
      《宝积经》
      小本《宝积经》是《大宝积经》中的一品,原名叫“迦叶品”,后来为了与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区别开来,所以改名为“普明菩萨会”。
      大本《宝积经》就是以“普明菩萨会”为核心,将主题思想相近的几部经典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小本《宝积经》,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
      根本正观
      小本《宝积经》是继《般若经》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内容比《般若经》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然不离《般若经》的思想。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
      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了定慧学。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指出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
      具有智慧,就能掌握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了“中道”的概念。
      中道在正观中的运用
      “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可是将“空”作为实有也不对,只有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方能行于“中道”。
      “中道”的概念,原本在部派佛学时期也会偶尔谈到,可是将它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则是从小品《宝积经》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
      小品《宝积经》还特别指出:“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
      “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执着有“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经》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禅师和小偷(附录:《宝积经》1概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