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
正是因为秦军进攻速度、攻击节奏极快,而赵军修筑防御工事又耗时长久;
所以在长平之战一开始,秦军步步紧逼,赵军节节败退,到同年七月,只三个月的时间,秦军就攻陷了赵国三座大型堡垒,斩杀赵国6名都尉(秩比二千石,比肩郡尉)。
我大秦军士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
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
廉颇将军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发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
于是他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老将军是非常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
韩非摸了摸脑袋:“若是如此的话,按理说长平之战应该是赵国获胜才对,为何反倒是秦国赢了?”
嬴敖微微一笑:“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看一个军队强不强的最重要一点,也是我秦军最强之处——后勤补给!
原本廉颇想以战略相持来拖垮秦军的后勤补给,但他却没想到,明明是在赵国主场作战,但后勤最先扛不住的,不是秦军,反而是赵国!
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战争相持三年,二十万大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
赵王多次催促廉颇出击,但廉颇将军老成持重,并未理睬赵王的催促,他上奏让赵王借粮于齐国,自己仍然是雷打不动的固守。”
嬴政闻言微微颔首赞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不懂兵事、贸然插手必将适得其反,廉颇将军能顶住如此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主见,不愧是一代名将!”
嬴敖也是点了点头:“但不是所有君王都和你一样,廉颇的行为就引起了赵王的猜忌;
赵王并不理解廉颇的战略战术,反而认为他是畏敌如虎才固守不出,甚至在朝堂上公开宣称廉颇之才不如已逝之马服君赵奢远矣;
加之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心存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决一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
于此同时,我秦军虽然能维持后勤,但大军出兵远征,位居客场,后勤供应也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难以在长期的消耗战中取得胜利。
时任秦国丞相的应侯范雎与昭襄先王商议许久,想出一条妙计;
他安排人携带重金前往邯郸贿赂赵国大臣,要求他们散布流言,声称秦国最怕的并非廉颇,而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恰好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甚至有一次在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时,胜过了赵奢,传为一时美谈。
在经济压力、猜忌、流言、赵括展现出的才能的四重作用之下;
赵孝成王不顾上卿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劝阻,做出了足以令他后悔终生的决定,改变了坚守的策略,用赵括替换了廉颇!”
第172章 论战长平,临阵换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