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8章 秦之豪富,巴清乌倮[2/2页]

大秦:兵仙皇弟你惹不起 理智当饭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而居牧在乌氏县境内的这位名叫倮的人,就属于戎族。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古代的六盘山地区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宜发展畜牧经济。
      乌氏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养牛牧马,发展畜牧,养了大量的牛羊;
      聪明的倮看到周围的戎人只会放牧,而不懂养蚕、织丝,他就把马、牛、羊贩卖给关中农耕地区的农民;
      然后收购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带回来销往牧区,再换回牲畜销到内地农区;
      一来一回,做着利润十分丰厚的绢马交换生意。
      除了来回倒卖赚取差价之外,他还将牛羊换成珍奇异宝、丝绸绫罗,献给戎王;
      戎王非常好面子,对乌氏倮的恭顺行为感到非常高兴,便以他进献之物十倍的价格赏赐牛羊;
      最终他的牛羊多到“用谷量牛马”。
      别人说养牛马养了几百几千几万头,但乌氏倮的牲畜根本数不清,只能按山头山谷的数量来算;
      现在的网络段子说什么那片山上的牛全是我家的可能是开玩笑,但要是放到乌氏倮的身上,那就是真实案例了。
      这还只是从商业财力角度看问题,若是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巴清和乌氏倮更值得重视和拉拢——
      所谓“故军兴有资于其力也,非徒嘉其富厚”;
      如果单纯是家资富足、家产丰厚的富户,那最终还是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肥肉,成为恶狼眼中的肥羊。
      巴清和乌氏倮,能够维持住这么大的家业,保得住这么庞大的财富;
      就是因为他们不光是“富户”这么简单,更应该被称为“豪强”才对!
      在军事政治上,地方豪强代表势力是秦帝国统一的重要一环。
      西南是秦国和楚国的交界地,西北则接邻匈奴和西域诸国。
      因此秦国的历代君王,对巴渝和西北地区实行优宠政策,对于当地的豪门大族实行原有的管理办法,允许他们拥有产业,部族和私人武装;
      巴寡妇清家族和乌氏倮便是地方豪强的代表,理所当然是笼络的对象。
      地方豪强拥有成百上千的徒附、家丁是常见的,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又指豪强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
      巴清家族的所在地枳县,全县人口总计5万人;
      巴清家族的徒附家丁竟占据枳县人口五分之一,这还仅仅是她老家一地而已,放眼整个巴郡,所附庸者还不知几何。
      乌氏倮也很夸张,基本整个乌氏县的人都在为他放牧,全县的男女老少都仰仗他养家糊口。
      放眼现在全国十多亿人口的基数下,上万人的企业也是比较罕见的;
      可见在当初七国一共两三千万人口基数下,在社会整体重农抑商的总基调下,巴清和乌氏倮的势力之庞大。
      这两个人一个负责塞外的羊毛牛马,一个负责巴蜀的井盐丝绸;
      一个凭借戎狄之人的身份便于和匈奴开展贸易,一个在内地有发达的商贸网络,能够迅速将商贸在六国铺开;
      这么一看,一内一外,确实是嬴敖计划的合适人选。
      而且将这么大的买卖交到他们手里,也能用巨大的利益进一步拉拢他们,对于保持秦国西北和西南的安宁稳定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第288章 秦之豪富,巴清乌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