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4章 领悟天道酬勤[2/2页]

穿越到山海经 熊海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自己能够做到,也许会让自负而不是自信。而自己做到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别人做到这些,为此带给别人价值和意义,那么瞬间有了伫立山顶的感觉,那时的你,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信、自在与自由!这就是自己的大道,一段神圣威严的人生力量。
      修行者有一句听起来很“酷”的问题,“何为天道”学习过修仙知识后,我们已经明白,世界并不是由神灵掌控的,而是众生万界的共业形成,于是面对宇宙中的诸多规则,如因果报应等,我们也称之为“天道”,可是,有很多人认为,天道是一只无形的手,宇宙一切都由他掌控。这句话不无道理,可是,我认为,这依然存在误区,如果真的认为天道是掌控一切的无形之手的话,那么就是一种变相的神灵崇拜,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真正的天道,是人心亦或是说是天下众生万物心。
      还有人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善恶,不错,真正的大道脱离下界的存在,无善无恶,只想着分辨谁善谁恶,其实是一种执着,在家畜眼里,人人都是恶的,我们今天有正淫邪淫之分,但在原始社会,又有什么正淫邪淫呢,有些人我们看起来十恶不赦,但在地狱里已经是很好的了,所以,要破除善恶的执着,不同的行为只是对应着不同的世界,你做好的行为,自然被好的世界吸引,恶的行为,就被恶的世界吸引,上升九天,还是下入九幽,都是自己决定,但善行是离道近的,恶行是离道远的,因为人善良些,自私就少了些,执着就少了些,愚痴就少了些。所以,我们要止恶扬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回归大道。
      但若是成就仙道,自会超脱,所以说,一切规则,皆是人心所感“人心所向,天必应之”就拿现世的自然灾害来讲,又有几分是真正的天灾,多少都是人心不足,破坏天下环境所致,人心不治,环境无从保护。天之道,无为无不为,若天道是客观的绝对理念的话,为何很多恶人现世得不到报应,难道天道不辨忠奸?又为何最终的报应逃脱不了,难道天道欲擒故纵?金仙天尊道君等超脱生死,为什么依然事事都要遵守规则,由此可见,天道法则,就是心灵的选择,执着而成三天世界,世界本无所谓规则,有了心,也就有了规则。
      往昔远古仙圣真人因为阴阳以统天地。夫者有形生于无形,则天地安而从生?故说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说为“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领悟到此,一阵彩色神光飞过,自己飞出那“天地宝鉴”,随自己飞出来的还有一卷书,此经卷名《道化宝鉴》。见到只有镇元大仙的几位高真弟子在一旁打坐守护,也选择一座位坐下,并没打扰几人,打开书卷,一心查看起来。
      道化宝鉴有六化,六化之宝有天下。何为六化?一为道化,二为术化,三为德化,四为仁化,五为食化,六为俭化,由此六化,化气天地。
      第一道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含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者也。
      张玄楚想道:“这方法可为,但世人恐怕不明。”
      什么是道化呢?意思是:道的外在表现,是由虚无中产生精神和意识,精神和意识中产生孕育个体的元气,这个元气凝聚转化形成个体,个体的形状千差万别,构成现在的物质世界。
      道的内在本质,则是由个体形态转化为元气,元气转化为精神和意识,精神和意识回归虚无,在虚无中没有形态的差别,本质上是相通的。
      古代先贤至圣对万物个体从产生到回归自然这个循环过程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及其深入的考察,明白了万物如何创造出来和进行转化的原理,忘掉自己的身体存在,专心培养自身元气,而后忘掉元气专心滋养精神和意识,最后进入虚无境界,连自己的精神和意识都忘掉了。
      虚无和自己的身体之间相通,就达到了通常所说的大同状态。因此,已经与道融为一体的先贤至圣们,其道在不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以元精的形态存在于体内,在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显现为万物;在隐含的时候为太一,即虚无状态,向外释放出来的时候即为太清,即天地。

第304章 领悟天道酬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