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解决伊朗问题之后,帝国的石油钻井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独立的伊朗政权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举目无亲,唯一愿意提携他一把也就只有帝国这个老大哥了。
      以组建社工党为条件,得到第二国际援助的伊朗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面向帝国这棵大树靠拢。
      至于帝国与伊朗之间的阿富汗嘛……
      能不碰还是尽量别碰,帝国坟场可不是开玩笑的。
      另一边,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反对势力,尤其是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人,也在第二国际的援助之下,纷纷开始与奥斯曼帝国作对。
      帝国的天网在秦牧的指示下找到了流亡科威特的未来第一任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如今他还只有十七岁,距离他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征程开始还有四年。
      在第二国际主动抛出橄榄枝之后,伊本·沙特满头雾水。
      他一个流亡科威特的内志埃米尔(埃米尔可以理解为酋长,王公之类的统治阶层)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之子,如今可属于是一穷二白的穷小子。
      和他相比,流浪汉都算是富可敌国的。
      但是秦牧看中的就是他的天赋与才能,作为二十一岁开始率领着四十名驼兵起家,直到建立沙特的能人,秦牧相信他能够完成干翻奥斯曼的壮举。
      (此时的阿拉伯半岛主要被奥斯曼帝国划分为汉志和内志两部分)
      不管第二国际的目的是什么,伊本·沙特都决定抓住这个机会,重新夺回他失去的一切。
      在与第二国际代表交涉之后,他得知了第二国际的目的——波斯湾。
      在这个没有勘探到石油的时代,与整个阿拉伯半岛相比,波斯湾真是一块一文不值的地方。
      于是在签订了九十九年的租借协议后,大量的军火被运往科威特,帝国甚至提供了一批淘汰下来的旧式飞机,并派遣倭国雇佣兵开着战机参战。
      秦牧特意交代工程队,在完全掌控整个波斯湾之前,不要打出石油来。
      否则一旦诸多列强都意识到波斯湾的价值后,没拿到手的地盘恐怕就很难拿的到了。
      伊本·沙特同样被蒙在鼓里。
      现阶段显然还不能把这个家伙当成同志对待,伊本·沙特的实质还是个贵族,只要有机会,还是会搞君主独裁那一套的。
      七月二十日,第一批军火和雇佣兵抵达科威特之后,伊本·沙特迅速起兵,开始了对阿拉伯半岛的征战。
      也就在这一天,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迎来了它的黎明——帝国公约。
      在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盟国之后,秦牧也在考虑着如何对外辐射帝国的影响力,推动整个世界的革命发展。
      直接发动战争显然不现实,建立一个类似于协约国与同盟国一样的军事同盟便被提上了议程。
      第二国际对此毫无异议,不仅是因为多数情况下,对于秦牧的意见,第二国际只能起到一个橡皮图章的作用,而且对于这样的决定,第二国际中的支持者是绝对的多数。
      他们太渴望复刻一个成功的巴黎

第199章 帝国公约组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