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仅仅站稳脚跟还是不够的,朱元璋还需要继续扩充自己的地盘。
朱元璋派了刚刚投降的朱亮祖带兵攻打宣城,朱亮祖也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攻破了城池。
朱元璋返回应天以后,又陆陆续续的接到了太湖、太兴、江阴等地区传来的捷报。
至此,应天周围的据点基本上被朱元璋占领了,而就在这时候,他也遇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瓶颈期。
之前朱元璋主要的斗争矛头是元朝,但现在和自己靠近的元军已经基本上被收拾的差不多了,如果再想要有下一步的发展,就只能跟其他的红巾军开战了。
这相当于是跟自己的战友动手。
本来在那个乱时候,跟战友动手其实也不算是个事,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谁是敌?谁是友啊?大家能一起干就一起干,不能一起干就各干各的呗。这是当时很多起义军领袖的真实想法。
朱元璋不是这样想的,他的目标是天下,而真要想得天下,光靠拿着刀砍砍杀杀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取信于天下。
自己人打自己人这种事儿也显得太没有道德了,这样的事情朱元璋是不会主动做的。
不能主动去做,但是完全可以被动啊。
朱元璋就是一个想主动就主动,想被动就被动的高手。
根据当时的形势,除了元军以外,朱元璋主要还有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威胁。
一方面是位于长江上游的徐寿辉,一方面是位于长江下游的张士诚,而朱元璋正好位于这两股势力的中间。
变主动为被动,朱元璋需要好好的挑选一个对手。
其实并不困难,因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而已。
答案很明显,叫做张士诚。
张士诚能光荣当选,也还是有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张士诚的实力比徐寿辉弱,打起来更容易一些;
第二,张士诚占着长江下游,那可是号称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有油水可捞;
第三,张士诚这个人自身有问题,主要表现为胸无大志,眼界狭隘;
第四,张士诚虽然也是起义军但他不属于红巾军序列,而且他身上有污点。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张士诚。
张士诚同志是泰州人,他本来的名字不叫张士诚,而是叫做张九四。
张九四、朱重八,相信通过名字大家也基本上可以判断张士诚同学的家庭出身了。
张士诚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当然最开始他们也都不是叫这样的名字,这些名字也都是后来改的。
张九四兄弟四个也都是穷苦出身,但他们不是农民,他们都是私盐贩子。
什么是私盐贩子呢?
简单说就是走私犯,专门卖盐的走私犯。
元朝的时候,盐属于管制物资,是由国家特许经营的,一般人是不能做贩盐买卖的。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垄断,所以这个行业就成了一个暴利行业,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
马克思同志在论述资本问题时曾经说过一段十分有名的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在任何地方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泼起来;50的利润,他就会引起极大的大胆;有100的利润,他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会使人不顾一切犯罪,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了。”
贩卖私盐的利润到底有多高我不知道,但他确实可以使人不顾一切的去犯罪。
张九四和几个弟弟就靠贩卖私盐为生。干这个营生,要的是胆子大,不怕死,张九四显然是具备这样要求的。他胆子很大,很有冒险精神,不怕吃苦,也不怕死。而且他讲义气,很快他就在身边聚拢了一帮子兄弟。
张九四的走私集团就这样慢慢的壮大了起来。
走私,无论在哪朝哪代都是不允许的,是要进行严厉打击的,元朝也不例外。
很快,闹出不小动静的张九四走私集团就被元朝的缉私警察给盯上了。
被盯上了的张九四却并不慌张,他没有像现在那些被警察盯上的犯罪分子一样立马跑路,他反而大摇大摆的直接来到了公安局。
张九四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件护身
第三十章 盐贩张士诚(1)[1/2页]